哈利•波特、罗琳与魔法

2023-03-20 08:46 文:大罗杰
二维码

哈利波特1.jpg


旅游分多种:常见的是“围点打援”,住在一地,四周游荡;另外还有“一线追击”,围绕主题,一路追踪下去。

对于《哈利•波特HarryPotter》及其作者罗琳,我们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牛津—伦敦—爱丁堡。这是爱丁堡那个著名的“大象咖啡馆”,《哈利•波特》的诞生之地。


哈利波特2.jpg


英国作家罗琳J.K.Rowling于1997~2007年发表的魔幻文学7部头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前6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HogwartsSchoolofWitchcraftandWizardry为主要舞台,描写年轻的巫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后6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7部描写哈利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

追踪《哈利•波特》,就是追踪现代英国的自然和文化。几个著名的景点覆盖了大半个英国:英格兰和苏格兰,我自认为,根据一条线索追踪旅游,不失为了解当地自然人文的好方法。


爱丁堡大象咖啡馆

靠窗口的22桌是当时罗琳阿姨写作魔法石的地方,所以22桌抽屉里会留有很多哈迷的字迹字条。


哈利波特3.jpg


咖啡馆客流量小时,不妨也在此坐坐。我们试了,坐在上头浮想联翩,但未能扯出与“魔法”相关的联想。

其实在这间咖啡馆,罗琳阿姨坐过蛮多座位的,如真有灵感,进屋就可以撞出脑冒金花似的各种想法来。

之所以将1965年出生的《哈利•波特》的原作者J.K.罗琳称作“罗琳阿姨”,是因为她描写的哈利•波特是一个成长中的teenager,她的主要受众也都是这么大点儿的孩子,无疑,罗琳阿姨是他们的大朋友。

《哈利•波特》给了这一代人太多新的讯息,即使是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爱与勇气”、“珍贵友谊”等等,也都由于她而妙笔生花,赋予了现代意义。

《哈利•波特》的创作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罗琳阿姨与葡萄牙男友一起住在“曼城”(曼彻斯特)。

那年夏天,罗琳阿姨独自坐在一趟从曼彻斯特开往伦敦的火车上。当火车正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站做短暂停留时,她出神地望着窗外,看着匆匆忙忙的路人,恍惚之间,她看到了一个戴着眼镜的黑发男孩。男孩正冲着她微笑,罗琳阿姨内心好像一下子被什么东西击中了,她迅速拿起笔,把这一幕的感觉记录了下来。虽然男孩很快消失在人群当中,但这一幕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火车很快就开动了,被灵感击中的伟大作家从此诞生。她的思维就像安上了翅膀,天马行空地飞翔。一飞,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诞生了;再飞,哈利•波特有血有肉了:一个11岁的瘦弱男孩,头发乱蓬蓬,一双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还有一条细长、闪电状的伤疤.....

后来,罗琳阿姨与家暴的男友分手去了爱丁堡。之所以选择爱丁堡,是因为那里物价便宜,而且与她手足情深的妹妹黛安Diane婚后就住在那里。这时候,罗琳阿姨的女儿降生了,她想在爱丁堡找个固定的工作,休养因离婚而疲惫不堪的身心,同时抓紧完成《哈利•波特》的初稿。她的妹夫在当地有一家咖啡馆,每天罗琳阿姨都会去坐坐,在那里叫一杯咖啡,埋头写作。

这一写,就是五年。罗琳阿姨用五年的辛勤劳动换得了一生的“荣华富贵”。彼时,这位单身妈妈独自在爱丁堡照顾年幼的女儿,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于是她一手拿着失业救济金,一手握着笔,大象咖啡馆是罗琳阿姨写作《哈利•波特》的最后一间咖啡馆,有时候,灵感来了,她急忙放下咖啡杯,顺手在餐巾纸上记下,于是成为《哈利•波特》的某个段落。

在罗琳阿姨的笔下,一个戴着黑色圆眼镜的男孩展示着自己神奇的经历,正向全球的小童和成人走来。

1997年6月26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由布鲁姆斯伯利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这个后来被翻译成近80种语言,销量居于史上非宗教和市场销售类图书首位的书,当时的印量仅有500本。


哈利波特4.jpg


随后,罗琳阿姨的成就有目共睹:这部作品获得多个奖项,销量扶摇直上至5亿册,而根据其改编的电影也成为史上最卖座的电影。比销量串升更明显的是罗琳阿姨的社会地位,她一个贫困潦倒靠吃社保的“灰姑娘,三翻六滚,被《福布斯》杂志摆在了全球最具影响力名人的第48的位置上,其财产也让她超过了千年王位的继承人英国女王的排名,成为英国最富有女性的第12位。


哈利波特5.jpg


苦中得魔

乍一看,罗琳阿姨似乎是苦尽甘来,没有多少新奇可言。但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她是“苦中得魔”。

罗琳阿姨的童年不幸福,因为父亲不喜欢女孩子而不受待见,成年后又遭男友家暴,她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透露,“吸取所有快乐,让人只剩下没有灵魂的空壳的摄魂怪”,这一灵感来自于她在成名之前罹患的忧郁症,那种体验很特别,“再也没法想像自己会重新快乐起来,而在尽头,是一种垂死的绝望,一种与悲伤有着很大区别的感觉。”

看来,当你的思想一旦着魔,那可就好了,看似悲剧,结果可喜,因为你可以把握60%以上的英国人的思维了。

英国人喜欢讲魔论鬼,我们在英国的所到之处,都会听到这类故事,无论是一栋古建,还是一个古校,抑或是一座古城池,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魔幻故事都会被塞进你的耳朵里。

这是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幻想的魔法世界,在英国,人们已经习惯于用所谓的魔法攻击来解释一些个人的不幸或者社会的灾祸。


哈利波特6.jpg


魔法攻击的主角是魔法师,或者巫师。魔法师要么是天生禀赋,要么是后天学成。而“魔化”后的罗琳阿姨则是通过一部作品,把大家心中的画面给描绘了出来,让人们沉浸在魔法世界里,唤醒童年里的“心中白月光”。


魔法王国

魔法王国的物理存在很高能,因为是全球最著名和最古老的牛津大学。电影版的《哈利•波特》让牛津成为魔法生活开始的地方,莫非牛津所授皆魔法?


哈利波特7.jpg


也许牛津的古老建筑诱惑力太强大了,牛津为《哈利•波特》提供了一堆的取景点:霍格沃茨魔法生活的起点和一年级时麦格教授欢迎大家的地点,即霍格沃茨礼堂大门口,现实中是我儿子的同学兼好友“王子”就读的基督堂学院ChristChurch(TheHouse);霍格沃兹图书馆是牛津大学波德莱恩图书馆BodleianLibrary;而牛津神学院DivinitySchool则被安排为电影中霍格沃茨医务室和麦格教授教学生们跳交谊舞的地方。


哈利波特8.jpg


魔法王国的冒险开始后,罗琳阿姨带领读者参与了哈利波特冒险的全过程。

哈利发现这里到处充满着魔力,他既找到了朋友,又学会了魔法,他在这里生活得很愉快。但一块魔法石出现了,它将关系到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哈利在好朋友罗恩和赫敏的帮助下,突破了重重困难,保护了魔法石,终于拯救了世界。

我们来一一细说:霍格沃茨大礼堂,这也许是霍格沃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电影一开始,哈利站在新生的队伍中,忐忑不安地慢慢走过来分院帽,等待着自己最终归属的学院。但这个灯火通明的大礼堂在现实中,是牛津基督堂学院的学生餐厅,这个在电影中让人感到兴奋的地方,为所有前来牛津参观的人添加了一个网红打卡地。

牛津基督堂学院的学生餐厅,引出一个最具英国文化特点的“长桌宴”,传统、庄重,很有仪式感:参加长桌宴,学生们要穿礼服+学袍,教授坐在大厅高台HighTable上,学生则围坐在台下的长条桌旁。


哈利波特9.jpg


教授们进入大厅时,全体起立,师生们一起念完拉丁语晚祷文之后,晚餐在一个个正襟危坐的就餐者面前展开;饭后教授们撤了,此时学生们原形毕露,开始疯狂地Hi。这种正式晚宴即痛苦又神奇:在长条桌旁你能说上话的,只有左右和对面的人,加起来不过五人,搞不好这五人中会遇到陌生人,或者稀奇古怪的专业人士,天啊,与他们找到共同话题,谈何容易……

不过,求学牛津,是一定要过这一关的。

牛津波德莱恩图书馆:霍格沃茨图书馆位于霍格沃茨城堡二楼的图书馆,是赫敏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摆放着成千上万本书,三个小伙伴常常来这里一起研究。哈利也曾经穿上隐形衣,深夜潜入图书馆禁书区查找魔法石资料。


哈利波特10.jpg


哈利波特11.jpg


牛津大学现在拥有100多个独立的图书馆和4个博物馆,能够让这座“魔法学校”成为世界名校的是它那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是阅读课、实验课和导师辅导制度,因为儿子在这里就读本硕课程,我曾多次探访,一住数月,所以对这里的了解更深一步。

学校的专业课组织,跨学校所辖的39个学院,全校调度,比如儿子所读的数学系(牛津的“系”是跨学院的),上课选课的时候,你完全不必考虑自己的学院,只要追随学校的课表安排就行了,但是,你的生活和给你配备的导师,则是由学院安排的,这种学校和学院有分有合,非常适合调动学校的资源和方便学生的选择。


哈利波特12.jpg

图解:我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


魔法学校的魔法到底是什么?我们来看看被称作“宇宙之王”的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WilliamHawking(1942—2018)的传奇故事。

哈利波特13.jpg

霍金出生在英国牛津郡,先后就读被称做“牛剑Oxbridge”的牛津与剑桥大学,最后获得剑桥的Ph.D学位。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的大脑运转超过世界上大多数人。

1972年,霍金发现了黑洞辐射,这一发现实现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统一。1974年以后,他开始研究量子引力论。1980年以后,他的兴趣又转向量子宇宙论。2004年7月,他修正了自己之前提出的有关黑洞的观点,承认“信息守恒”理论。总之,他的观点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大爆炸等理论,被誉为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宇宙之王”。无疑,他握有“魔法”。

这个“魔法学校”被称作伟人的起跑点,迄今产生了至少10个国家的17位国王,包括大英自己的6位国王;毕业生中有19个国家的60位总统和首相,其中一半是大英自己的首相,所以又有说法,这个“魔法学校”是“天才与首相的摇篮“。

有人说,选择牛津作为魔法生活的起点,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情了。牛津就是创造“魔法”的地方,谁又能说霍金的《时间简史ABriefHistoryOfTime》不是一种把人引入魔幻的“魔法”呢?


魔幻世界

如果说古老的牛津创造“魔法”,那么罗琳阿姨还得安排一个真正的魔幻世界。这事难吗?罗琳阿姨说,“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写写我自身生活的方方面面吗?”。爱丁堡就很魔幻,它那灰暗古老的建筑为罗琳阿姨带来了无限遐想,爱丁堡可以说是她的灵感之源。在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书中,魔法药水和巫师也都是罗琳阿姨小时候和伙伴们游戏时经常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厄里斯魔镜TheMirrorOfErised”,就是罗琳阿姨思念自己母亲而创作出来的,所以说,《哈利•波特》反映的完全是罗琳阿姨的魔幻生活。

对于罗琳阿姨来说,生活就是这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魔幻生活和和现实生活的无常切换。不过,国王十字车站KingCrossRailwayStation对罗琳阿姨而言,浪漫有余,魔幻不足,因为在现实中,当年她的双亲就是在这个车站,乘坐同一班列车前往苏格兰的,他们在车上首次相遇。尽管如此,罗琳阿姨还是愿意拿过来用一下,因为车站站名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怎样,《哈利•波特》小说中发生在车站的事,非KingCrosse不可。


哈利波特14.jpg

国王十字车站建筑正面


不过,没有魔幻也要创造魔幻!怎么办呢?车站除了火车,还有月台呢!9又3/4号月台,是否很“魔幻”?罗琳阿姨承认:“9又3/4这个数字,像是从我潜意识中自动蹦出来的,我是如此地喜欢它,以至于立马就采用了,毫无疑问所谓魔幻,是因为有“3/4”这个分数。

此外,罗琳阿姨曾表示,当初自己在写到小说中哈利•波特得知自己要穿过国王十字车站的一面墙才能够到达9又3/4站台这一段落时,她心里面想到的是C-S-刘易斯的魔幻小说《纳尼亚传奇TheChroniclesofNarnia》,其中的那个魔衣柜。

罗琳阿姨的书中,魔法部长在国王十字车站设置了个隐藏的月台,在普通人眼中,伦敦火车站第九和第十月台之间是一堵墙,唯有真正的魔法师向着墙猛冲过去才能穿越,到达9又3/4月台,然后坐上5972火车,开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哈利波特15.jpg


据说,在2018年1月,真有一名男子疑似模仿书中情节,径直冲向手推车所在的墙壁,结果可想而知,他撞到墙后痛苦地摔倒在地,随后爬起身来离去。


三个小伙伴


哈利波特16.jpg


罗恩是哈利•波特在去往霍格沃茨的火车上结识的。因为家境不好,孩子过多,罗恩身上的衣服、魔法棒,甚至玩的宠物都是哥哥用过后剩下来的,但是这位看似相貌平平、好吃懒做、憨傻乎乎的家伙,却有着高贵品质,在第一部《魔法石》的巫师棋中,罗恩通过牺牲自己而让哈利和赫敏通关,后来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魁地奇队长。

赫敏聪明伶俐,自主学习能力强,能掌握很多其他同龄人不懂的知识。她善良、勇敢、自信、勤奋,多次拯救三个小伙伴于危难之间,最后她拥有了美好的爱情。但她的缺点是有些自负,爱管闲事。她努力在生活中改变自己,最后她在《死亡圣器》一部中抹掉了父母与自己的记忆,给大家留下一个意志坚定的背影,令人感动。

三个善良的小伙伴,精诚团结,勇气十足,罗琳阿姨的作品赞赏这种团结和勇气。

如果没有罗恩和赫敏的合作和自我牺牲,哈利不可能成功地拿到魔法石;

如果不是赫敏仔细地熬制汤剂,并在图书馆里查找蛇怪的故事,他们就不可能发现密室;

如果不是哈利用勇气召唤出守护神,击败摄魂怪,他和小天狼星可能早已命丧黄泉;

如果不是他与伏地魔英勇对抗,他可能就要和塞德里克一起丧身;

如果不是他和邓布利多勇闯荒岛,伏地魔的魂器可能就永远不会被消灭;

如果不是赫敏,罗恩和哈利齐心协力制定计划,靠缜密的头脑夺得魂器,魔法世界将陷入无底的深渊;

如果不是哈利沉着冷静地面对死亡,伏地魔也不会被消灭……

在这些看似是运气帮助的时刻,其实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他们的勇气和团队精神。

哈利的勇敢,赫敏的聪慧,罗恩的忠诚,邓布利多的睿智,海格的善良,穆迪的机智......以及他们的友谊、勇敢、团结和智慧深入人心,这就是罗琳阿姨展现给读者的完美世界,伙伴们在魔幻世界各显其能,相互帮忙,他们的成功是人类美德的成功,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希望。


【瀚林智库 大罗杰】作者简介


Roger罗杰照片.jpg


Roger,大罗杰,瀚林智库专家,《Roger观世界》专栏作家。上世纪70-80年代在大学读书和教书,90年代起受聘担任全球500强企业职业经理人,直至退休。

退休后,Roger开始在国内外行走,或旅居或旅游。他爱旅游,爱摄影。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摄影记录风光。他用心去发现和体验生活和旅游的点点滴滴,用故事来讲述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与历史对话,以美文会佳友,Roger迄今已撰写数百篇“美篇”美文,让读者伴随他的脚步,一起观世界。

《Roger观世界》专栏,作品详见:www.hanlinglobal.com。


编辑:千然


【版权声明】

本文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图片引自百度百科、牛津大学、英国小雷锋、美留邦等网站图片,感谢源引网站和原作者贡献!侵删。本网站仅提供资料储存平台,主要用于信息分享和学习交流。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权后合法使用。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