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试图对近年来我国矿业文化研究的探索、进展以及成果进行初步梳理,并就进一步加强矿业文化建设、发展新的矿业文明形态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思考。全文分五个部分,即:文化的概念、结构及意义;矿业文化的类别、特点及其主要内容;中国矿业文化的深厚底蕴;现代中国矿业文化的发展;新时代矿业文化的新境界;进一步加强矿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谈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气质与标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千百年來,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
中国矿业文化是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代矿业发展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成果于一体的行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矿业现代化的巨大精神力量。本文拟就矿业文化及如何进一步加强矿业文化建设坦陈己见,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学者。
一、关于文化的基本理解
研究中国矿业文化,首先要研究中国文化,弄清其重要性及其内涵。
(一)文化概念的变迁
1.中国古人眼里的文化
文化是什么?中国古代典籍《易经》里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大自然有阳有阴、有刚有柔,有圆有缺,相互交替,这就是天文,即自然现象。统治者用规矩、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是人文,即人伦秩序。通过观察天象(自然现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这就是以文化人,即文化。
中国古代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即“文化”的,是中国目录学的鼻祖、西汉的文学家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摈弃以武伐人,崇尚以文化人,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分野,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的诞生。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基本上属于精神范畴,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所谓文治武功,“先礼后兵”。
雅致斯文、谦谦君子,不用任何蛮力,仅用精神、伦理、礼仪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去影响甚至改变别人的思想,形成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文化。
可见,在中国古代的先哲们看来,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以文教化,以精神、伦理、理念、礼仪等教育、感化那些尚未觉悟的人,使其遵循社会的规矩与秩序,成为有教养的人、文明的人。
2.现代中国人对文化的诠释
翻阅有关的工具书,尽管对文化的解读不尽相同,但基本的共识还是有的。
现代人对文化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社会关系、精神、艺术、风俗、习惯等。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文化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是人类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并普遍认可,能够传承和传播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于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文化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气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他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拿破仑曾经是一个所向披靡、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男人,建立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最终惨败滑铁卢。拿破仑后来说过一句很深沉的话:“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与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利剑”是什么?指武力,是军事;“思想”是什么?指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价值观的文化。拿破仑以他一生的成败得失为文化的重要性现身说法,并为他的总结做了精准的诠释。
美国著名学者、"文明冲突论"的创始人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说:“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依赖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里会有立足之地?”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果说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风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文化的内容(结构)
关于文化的内容或结构,有以下几种分法:
1、二分说
一种意见认为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也有一种二分法人为,可把文化分为生产文化、精神文化。
2、三层次说
一种意见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另一种分法是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规划中谈到文化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al)时,将文化分为三个方面,即:观念形态,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法律政治等意识形态的东西;精神产品,知识、艺术、技术成果,代表性的场所为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风俗、生老病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另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文化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2)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包括习俗、仪式以及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3)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3、“四层次说”:
认为文化应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3)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行业特色的行为规范。
(4)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积累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关于文化形态的转变,我们认为,一般来说,文化中的精华终究会凝结成文明,凝结成价值观,凝结成精神,而精神最终可能升华到信仰(信念)。所以我们说,文化的精华是文明,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于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四)文化的作用(功能)
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人类创造出了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其功能。文化的这些功能主要是:整合(协调)功能、导向功能、约束(教化)功能、传承(传播)功能等等。
1.整合(协调)。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的整合(协调)作用是指文化对于整合、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文化是群体成员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主动合作。
2.导向。指文化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行动者通过共享文化,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从而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约束(教化)。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循,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传承(传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的功能。同样,如果文化向别的民族或国家流传,那么它就有了传播功能。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财富,是一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子孙后代,而且也向世界各国传播。特别是是"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了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二、中国矿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矿业文化的概念
矿业文化(mining culture),是人类在开发业、利用矿产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矿山、机器、设备、观念、精神、制度、规范、艺术与知识,等等。
(二)矿业文化的分类
1、按矿业文化涉及的领域,可分为:国际矿业文化、国别矿业文化、行业矿业文化、单位或企业矿业文化等。
2、按矿业文化的形态,可分为:物质矿业文化、非物质矿业文化;或分为有形的矿业文化(显性文化);及无形的矿业文化(隐性文化)。
3、按矿业发展的历史时期,可分为:古代矿业文化、近代矿业文化、现代矿业文化、当代矿业文化等。
4、按矿业产业链,可分为:地质调查文化、地质勘查文化、自然资源(矿产)文化、矿山文化、冶金文化等。
5、按矿业子行业,可分为:黄金文化、珠宝文化、观赏石(奇石)、矿物晶体文化、石油文化、煤炭文化、石化文化、建材文化、核工业文化等。
6、按矿业文化的特性,可分为:国民党统治区矿业文化、红色矿业文化、绿色(生态)矿业文化、廉政矿业文化,等等。
(三)矿业文化的内容
按照文化的四个层次,我们可以将矿业文化的内容梳理一下,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即:
1、矿业物态文化:矿山建筑、机器设备、科学技术、矿区遗址等。如,地质人员老三件、矿工服(帽)、地质矿山博物馆。
2、矿业制度文化:法规制度等。如,矿山管理经验、“鞍钢宪法”、《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矿长下井制度、《加强职工文化生活的决定》。
3、矿业行为文化:行为规范、文化标识、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等。如,矿业报国,敬业守纪,勤俭节约,患难与共,建设绿色、安全、和谐、智能、高效的现代矿业。
4、矿业精神或心态文化:价值观念、精神寄托、伦理道德、信念理念、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如“两山论”、生态文明思想、三光荣精神、铁人精神,等等。
(四)矿业文化的特点
矿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发展的历程,决定了矿业文化的一些独特的个性或特点:
1.传承性。矿业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对矿产的认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历史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史。可以说,自从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就有矿业文化的元素。矿业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之一。矿业文化正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历代矿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2.包容性。矿业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及其丰富,既涉及自然文化、地质文化、矿产文化、采选冶文化,也涉及宝玉石文化、黄金文化、石油文化、煤炭文化、赏石文化、矿物晶体文化等,也包括古代矿业文化、近代矿业文化、现代矿业文化、当代矿业文化、新时代矿业文化等。矿业文化是开放型的文化,兼收并蓄,尊重差异,海纳百川,吸纳多元文化于一体。
3.时代性。矿业文化是人类在矿业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又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矿业文化。到了新的时代,矿业的使命、职责、理念、理论、技术以及制度、机制都会发生深刻变化,植根于矿业开发实践的矿业文化自然会留下的时代的烙印,蕴含着时代的精神。
4.转化性。矿业文化产生于矿业开发、生产实践,成为矿业行业一种特有的精神,形成一种价值观甚至信仰。如地勘行业的李四光精神、“三光荣”精神、大庆“铁人”精神。反过来,矿业文化会潜移默化影响着矿业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成为矿业行业独有的素质和气质。
(五)矿业文化的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精神动力。同样,中国历代的矿业文化是中国矿业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式矿业现代化的深厚底蕴。换句话说,推进中国式矿业现代化,创造矿业文明新形态,也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矿业文化,坚持矿业文化的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
所谓守正传承,就是要挖掘、提炼、整理、吸收、继承历代的优秀的矿业文化,使之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所谓创新发展,就是要为传统矿业文化注入科学理性精神、提供深刻思想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激活优秀传统矿业文化,促进优秀传统矿业文化实现质的飞跃,让形成的矿业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矿业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中国式矿业现代化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
【作者简介】
赵腊平,笔名“小屋清风”,湖南省邵东市人,作家、学者、高级记者。系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编委、中国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业文化分会常务理事。著有《漫话珠宝首饰》《历史在这里沉思》《透视中国矿业》《中央党校楹联浅释》《赵腊平笔耕集》《曹雪芹的清净女儿国》等著作。
编辑:千然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图源网络,感谢源引网站和原作者,侵必删。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权后合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