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故乡游

2024-06-21 15:48 作者:大罗杰Roger
二维码


有一种流行的讲法:英国在思想史上有说不尽的“休谟”,文学史上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苏格兰大思想家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我们暂且放一边,虽然我们在苏格兰也走了不少地方,但今天聚焦的是莎士比亚(1564-1616),为了文学史上的“说不尽”,我们来到了他的家乡雅芳河上的斯特拉特福德小镇Stratford Upon Avon。



游莎翁故乡是件快乐的事情,因为雅芳河畔有大片的绿地,适合悠闲地晒太阳、散步、野餐,还可以乘坐河上游船游览两岸风光,这些我们都享用了,而且,天气晴好,人的心情也好,我们与友人一家且看且聊,不亦乐乎。



再者,也许是莎翁为了讨好每年500万慕名而来的全球游客,他把所有有关他的事情都聚集在了这里:出生、受洗、上学、娶妻、还乡、直到病死和下葬,保证我们 “一日看尽长安花”。


小镇“高干”



来到莎翁家乡,我们发现,他绝对是上帝的宠儿,时代的宠儿,大英的宠儿,也是他父亲的宠儿。何以见得?



莎父总共有五个子女,莎翁虽然排行老三,但父亲唯独最宠爱他。平日里,他和他的两个弟弟住在一起。沙翁的幼年是伴随着迷信一起长大的,他的小脑瓜知道,仙女和惡魔总在晚上出沒,而且,有一个名叫"Night Mare "的幽灵经常走进小朋友的梦里,所以,后来被莎翁改造过的英文词汇里,“噩梦”的表达就是nightmare,根据小童们的记忆,他们被教导说,必须在床上乖乖躺着,否则会被這些幽灵或噩梦所困扰。



莎翁的童年生活过得十分优越。作为镇上的“高干子弟”兼“富二代”,作为父亲的宠儿,7岁他就被送进了当地的圣十字文法学校学习,并且在那里一待6年。这期间,小莎掌握了很多学科的基本技能,包括演讲、拉丁文和历史等。 对于父亲恩宠的回报,沙翁在伦敦发迹后,立马以父亲的名义买下了“乡绅”的名号,而他本人呢,则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名号。并且购置了家乡小镇附近的三处房产、土地(与获得“乡绅”名号相辅相成)以及象征“贵族”的纹章,后者是官方授予的,据统计,1560—1639年间英国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760枚,而莎氏家族正是受益者之一。



从小看大,举2个例子。第一是他因为一首小的打油诗而出名,足以说明他那时候的聪颖和惊人的文学才华。据说有一天小莎在当地一个权贵的土地上偷猎被抓,为此还挨了打。怒火中烧的他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讽刺这个权贵。没想到,朗朗上口的诗句不胫而走,在当地迅速流行了起来,导致这位权贵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诵诗嘲笑他。 第二是小莎与戏剧结缘,他从小就是戏迷,5岁那年,女王剧团来到小镇演出,引起轰动。小莎为演出着迷。自此,看戏就成了小莎的一大爱好。


奉子成婚



在小莎14岁那年,家道中落,他只得自己养活自己。1577年,父亲把莎士比亚从学校接回家,想着让儿子帮自己打理生意。因此,为了生存小莎卖过肉,教过书,由此他遍尝了人间冷暖,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笔宝贵财富。



长到18岁,不受僵化思维束缚的小莎,把大他八岁的女生安娜的肚子搞大了。不得已小莎奉子成婚,婚后仅6个月就生下了第一个女儿。



1587年,莎翁来到伦敦,为了养活自己,也为了能够继续接受戏剧滋养,他跑到剧院打工,他当过勤杂,当过马夫。跑过龙套,但在这当中,他自学演戏--莎翁赶上了好时候,当时正值戏剧流行,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莎翁成为了演员,他同时自写剧本、自导戏剧,直到后来,他自己做了剧院的股东。 而且,通过他那些灿若星辰的剧本,莎翁为英文创造了224个英语单词。


莎翁故居



这是小镇主街上最大的房子,做镇长的父亲去世后,房子由莎翁继承。故居是一栋保留着16世紀都铎式特色的两层建筑,以橡木作为房屋基础结构、泥土原色外墙,高且窄的窗戶、门窗上均为小型方格玻璃,以及巨大的烟囱,这种格子状的木结构建筑与乡间的自然风光十分合拍。



故居內陈列着莎翁的手稿、当年的钱币、甚至还有借据等物品。那个时代生活不易,乡间邻里互相拆借,艰难度日。而在他出生的卧室里,有他小時候睡过的搖篮。房子里有一間是莎翁父親約翰的手工作坊。



有趣的是,故居里每天都有艺人根据莎剧剧情进行表演。演员们神情专注,那惟妙惟肖的表演把大家带到了莎剧的情景之中。庭院里也不時会有穿戏裝的工作人員或表演歌舞,或复原400+年的生活情景,游客中若有人了解莎剧的某个桥段,也可以当场点播。这让我们想起了著名作家班-琼生对莎翁的赞颂:“他不归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永恒!”



莎妻安娜出生和长大的地方,虽然距离沙翁故居有点远,但步行可到,它是我极喜欢的英格兰乡舍,极富代表性,这个被很多人称作“安娜农舍Anne's Cottage”的地方,是一排可爱的带有茅草顶的平房。


莎翁剧团和剧院



纵观莎翁一生,如果说大家来到剧院,不是因为被他吸引,那就是因为人们对于戏剧的无限热爱而成就了莎翁。莎翁作为英语语言大师。总共写了38部剧作和154篇十四行诗,他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汇和习语。



莎翁的成长离不开剧团和剧院,目前活动在沙翁家乡小镇的剧团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它是英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剧团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组织最健全、经费最充足、演出水准最高的职业剧团之一。该剧团在莎剧演出的历史及权威性举世公认。剧团在这里管理三个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场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天鹅剧院Swan Theatre和一个直译为“另一处”The Other Place的地方。从历史沿革看,剧团成立于1961年,但它的前身“莎士比亚纪念剧院”Shakespeare Memorial Theatre,却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纪念剧院成立于1875年,在1925年获得皇家特许状Royal Charter,又在1961年承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之命更名为“皇家莎士比亚剧院”。



RSC是一个成功的载体,2007年剧院新的团队开始了剧院的重建计划,包括重建一个较大的能容纳1,000座位的伸展式舞台,还有一些新型设施。2010年11月重建后启用,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剪彩。剧院重建后的尖圆形塔楼十分有特色,据说目前这个剧院是“全球范围内上演莎士比亚戏剧的最佳剧场 ”,剧场内部设计成“one-room”剧场,使演员和观众共同分享同一空间。舞台延伸到观众中间,在表演莎剧时,让观众成为近距离的参与者,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极度个性化的剧场体验空间。


圣三一教堂



小镇上的圣三一教堂神圣而庄重。这里是沙翁受洗的地方,最后他又落叶归根埋葬在了这里。我们看到与他葬在一起的是莎妻安娜、莎翁长女苏珊娜和长女婿约翰以及孙女纳什。



莎翁是1616年4月23日即他52岁生日的当天辞世的。真是天意弄人,莎翁遗嘱成为与莎剧同样闻名的遗产,在圣三一教堂的墓碑上,我们读到这样的话,“仁慈的朋友,看在耶稣的份上请住手,切勿挖掘这块石碑底下的尸骨。谁在这里动土,他将受到诅咒,而尊重我遗体的人则可受到祝福。” 这是莎翁留给世人的最后的话。



问题来了,莎翁的后人在哪里呢?除了这些与他葬在一起的近亲,还有谁呢?英国电影《All Is True》暴露了莎翁与家人之间深深的隔阂,原因是莎翁唯一的儿子哈姆内特(与次女朱迪恩双棒同胎)不幸死于鼠疫。莎翁内心深处始终责怪着家人和自己。多年以来,莎翁最引以为傲的是儿子的文学天赋,阅读儿子寄来的诗稿是他最大的安慰,并且莎翁曾经一度以为自己的文学天赋后继有人了。然而事实真相是,那些寄给他的诗稿都是次女朱迪恩所作,只不过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莎翁把所有期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对女儿的才能则视而不见。全家人为了能够让这位大英最会讲故事的人高兴而编造了一个故事,让莎翁儿子抄写这些双胞胎姐姐创作的诗歌,冒充作者寄给父亲。



善意的谎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根据电影剧情,在一次莎翁回家度假的前夕,父亲心目中的天才儿子知道自己绝对无法再冒充诗人,而且他承受不了真相的败露,于是投湖自尽了,从而酿成了莎翁一生中最大的悲剧。这一悲剧像魔咒一样,引发一连串的悲剧,折磨着莎氏家族,他的两个女儿后来所养育的后代也都全部夭折,导致血脉断绝。



电影总有虚构,但正如片名《全部真实》所示,电影情节距离事实不远。真实的情况是:长女苏珊娜和女婿内科医生约翰-霍尔于1607年结婚,次女朱迪恩在莎翁逝世前两个月嫁给了酒商托马斯-基内尔。我们从莎翁的遗嘱中,可以发现其后嗣的蛛丝马迹。遗嘱中,莎士比亚将他地产的大部分留给了长女苏珊娜。条款指定她将财产原封不动地传给“她的长子”;次女朱迪恩-基内尔一家有三个孩子,但这三个孩子都还未成婚就过世了。长女霍尔一家仅有一个孩子——伊丽莎白-纳什,这个唯一的孙女嫁了两次,但在1670年去世时没留下后嗣,莎氏家族的直系到此为止。


那后来呢?



到了这里,按说应该可以盖棺定论了。但看尽莎翁死后400+年,我们发现,前200年与后200余年,沙翁的“成长”是有差异的,换句话说,前一段,沙翁没有太多走出大英的机会。而后边的二百几十年,莎翁则随着大英的成功扩张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沙翁去世后,友人给他编辑的第一本《莎士比亚戏剧》First Folio. 1623年出版。书里记载了莎翁36部喜剧和悲剧,沙翁的所有剧作仅有2部未在其中。今天,我们随便翻开一本字典,或者在浏览器上敲上Q“莎士比亚”,就很容易看到类似的注解和评价:“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欧洲最伟大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据统计,今天,全球超过半数的人在学校读书时读过莎翁作品;莎剧在全球舞台上持续上演,经久不衰,并且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人们认为,莎士比亚的名望不在于故事创作,而在于,他将人们熟悉的情节和人物用别出心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方式再现了出来,并且对人生的困境有深度的挖掘和展示。



莎翁在中国也是尽人皆知:他的作品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03年,我国就出现了莎翁著作的中文译本。《吟边燕语》是早期莎士比亚进入中国的证明;而兰姆所著的《莎士比亚故事集》,由林纾和魏易以文言文合译,最早于1904年出版,全书共20个故事,采用古雅传奇式题目。另外,我们所熟悉的《威尼斯商人》的故事在该书中题为《肉券》,《哈姆雷特》则被题为《鬼诏》。《吟边燕语》不仅影响了田汉、曹禺等一代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大师,更成为中国文明戏时期非常流行的莎剧蓝本。1913年,郑正秋的新民社上演了由《威尼斯商人》改编的文明戏《肉券》,首开中国人用汉语演出莎剧之先河。我看过的莎剧中文版,其译者是翻译家田汉(1898-1968)和朱生豪先生(1912-1944)。



莎翁的成功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他会做关系,关系可达大英王室;第二,有几位过去的朋友推荐,前边讲的FirstFolio在他死后7年就出版成集,极大地扩大了莎剧的影响,这里边离不开他的剧院同仁大卫-加里克,以及广孚众望的人物—-海明格和康德尔;第三,莎剧不是一成不变的,所有剧团演出莎剧时,都被允许做出与时俱进的改编,这样就可以做到莎剧与时代的结合。例如《李尔王》的结尾被从悲剧改为喜剧后,足足演了157年之久。



第四使沙翁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和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后世一波高过一波的“莎士比亚崇拜”(萧伯纳语)。先是浪漫主义时期盛赞莎士比亚的才华,且维多利亚时代像英雄一样地尊敬他,后在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其价值。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形式演出和诠释。


浓缩版沙翁



莎翁故乡浓缩了莎翁的一生,通过他幼年的成长,到成年后娶妻生子,再到旧宅新馆天天上演的莎剧,还有莎氏一家长眠的教堂,这一切无不帮助游客和观众全面了解英国大文豪莎翁的思想和生活。莎翁纪念馆、莎翁剧院,甚至莎翁纪念品也都参与了后世对“莎士比亚崇拜”的再造。但是,莎翁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家乡,一半的时间在伦敦。而在这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莎翁平常人的一面。这是最可贵的地方。建议来此地,不要做匆匆过客,而是计划至少一整天的时间,沉浸在莎翁小镇上,听听当地居民讲话,看看上演的莎剧,近观小镇“高干”的待遇,再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和呼吸沁人心脾的空气,总之,来这里,追迹大文豪,你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用莎翁在《皆大欢喜》中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沙翁故乡游,“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躁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如此世界,你当如何?


【瀚林智库 大罗杰】作者简介



Roger,大罗杰,瀚林智库专家,《Roger观世界》专栏作家。上世纪70-80年代在大学读书和教书,90年代起受聘担任全球500强企业职业经理人,直至退休。

退休后,Roger开始在国内外行走,或旅居或旅游。他爱旅游,爱摄影。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摄影记录风光。他用心去发现和体验生活和旅游的点点滴滴,用故事来讲述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与历史对话,以美文会佳友,Roger迄今已撰写数百篇“美篇”美文,让读者伴随他的脚步,一起观世界。

《Roger观世界》专栏,作品详见:www.hanlinglobal.com。


【版权声明】

本图文版权归作者及本网。本网站仅提供资料发布,主要用于信息分享和学习交流。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权后合法使用。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