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行之—恶土地

2024-11-27 23:29 作者:瀚林智库 大罗杰Roger
二维码


翌日,I-90高速,继续西行,继续90迈,继续大片玉米地,继续举目一望无际。



蓝天白云伴随着我们,大地一片空旷,北美大平原可是世界上著名的平原之一。我曾在朋友圈晒过几幅照片,朋友们惊异于这里的荒漠苍凉。的确,大平原其貌平整,缓缓向东倾斜,它的气候属于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地带性植物类型多为草原型植被。南达科他属于大平原的诸州之一,而大平原是美国重要的粮食出口基地。



北美大平原包括有蒙大拿、怀俄明、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北达科他、南达科他、内布拉斯加、堪萨斯、俄克拉何马、得克萨斯等州。东西宽640公里,南北长约2400公里(加拿大包括在内)。其中土地面积约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五分之一(153.6万平方公里),人口550万,占全美人口的3.7%,人口密度很低,大约每平方公里不到5人。



很快,映入眼帘的是颇似"黄土高坡"、很有震撼力的景致:这个地区因为极易受侵蚀,其基岩为页岩,偶而的暴雨引起地面剧烈的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孤山远影、深壑悬崖,随处可见高出周围地表几百英尺的小丘。



最早,印第安人称其为"白山(Paha ska)", 意喻"完好的狩猎之地",他们称呼再向西的包括了拉什莫尔峰的地方为"黑山"(Paha sapa) ,这两块地方后来都成为Lakota人即印第安人与白人签署协议得到的属地,统称"黑山"。



是1789年来到这里的法国探险者更改了"白山"之名,因为他们在翻山越岭中遇到陡峭的山峰和难以攀爬的岩石,再加上沟沟壑壑,参差不齐, 愤愤地从牙缝里挤出几个词;Les mauvaises terres a traverser!" (即英文的Bad lands to cross over"),从此,印第安Lakota人用"Mako Sica"代替了"Paha Ska", 即印第安语的"恶土地",并流传至今。



从"恶土地"名称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人们是怎样带着恐惧与猎奇的心境来到此地的。曾经有探访过"恶土地"的古生物学家说:"设想一下吧,你在炙热的夏季,来到这块孤寂的土地,目之所及全部是孤山深壑,Je suis seul avec ma solitude (I'm solitary with my solitude. 我与自己形影相吊。恶土地,难道不恶吗?"



我们从东北门进入,一辆车15美刀,一周之内出入自便。



恶土地国家公园占地面积24.4万公顷,"恶土墙"耸立在前,绵延60英里,对于我们这些游人来说,望而却步但毫不生畏,不是吗?形成于150年前的国家公园系统(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建立全球第一个国家公园,这就是距离黑山地区700公里的黄石国家公园,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公园管理法令,在联邦内政部之下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旨在保护公园保护区内的自然生态和动植物,并且让自然环境与游人和睦相处),将这些因连年风雨侵蚀逐渐减少的土墙周边保护起来。但令人惊异的是,一方面水土流失,向下退至"白河",另一方面,"恶土地"顽强的生命力又让土墙渐渐升高,此消彼长,生生不息。



我们走在国家公园修建的40号公路上,40英里的景观公路环绕北美这块"最神奇最壮观"的孤山恶土,带着你走进多彩的山谷,观望奇山异峰,和大自然鬼斧神工,横七竖八砍下的俏丽山崖,以及被山崖区隔开来的上草地和下草地。



园内提供三条背包族徒步的小路:"城堡小路"是沿40号观景环路的边路;"窗口小路"又称左路,在东边,再有是"峡谷小路"。在美国,无论国家公园还是州立公园,均有规范的背包族徒步小路,即安全又可靠。



园内或徒步、或骑马、亦或驾车,不论是穿越在风景优美的环道上,还是漫游在迤逦小路上,自然奇观,任你自由探索。土地愈广袤,心胸愈坦荡。



颜色是恶土地国家公园最为自豪的景致了。原本就多姿多彩的山峦峡谷,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换着模样变幻着色彩,更加婀娜更加迷人。

一早一晚,太阳与月亮轮流坐庄,它们利用自身的光影,征服着地上凸显出来的一切,山川河流,悬崖峭壁.......



来到这里,你感觉离自然近了,离烦恼远了。看着这片寂静、原始的自然风貌:光凸的山、深陷的壑,感受着自然变迁的沧桑,同时欣赏着蓝天白云下的山峦演变出其五颜六色,这一切令你思绪万千,思考和回味着世间百态,别有一番滋味。



你感觉到的是难以理解的超自然的力量在作用。惊异于这里的虚无缥缈,震撼其神秘程度,精神的发颤让你不由地大口呼吸,高声叫喊。



"恶土地"能够唤起你更多的知觉吗?大漠苍凉充满了古老生命的痕迹。这块土地养育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一千年前。最早的居民是猛犸猎人,他们是以猎获美洲野牛为生的游牧部落。阿族印第安人是第一批在白河地区安营扎寨的印第安部落。18世纪中叶,他们被印第安另一部落苏人(Sioux, 又称Dakota)取代,然后西班牙人统治了这一地区。再往后,法国人来了,他们是首批专来猎取野牛皮毛的欧洲人。等到士兵、矿工、饲养菜牛的农人来到时,这里发生了长达40年的战争。1890年翁迪德尼战役之后,这里才开始有了一段时间的平静,恶土地地区,乃至所有叫做Dakota的地区,开始致力于水土保持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了。很快,菜牛代替了美洲野牛,成片种植的小麦覆盖了蛮荒草地,燃油汽车取代了马匹。



与同样坐落在落基山自北向南山脉上的黄石国家公园相比,这里显得荒芜苍凉。园内风雨侵蚀之后形成的迷宫般的孤山沟壑,诱人前来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感受自然变迁的沧桑。



这里并不是一无所有,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不毛之地。随着你的观察,你会习惯它。植物多种多样,野性生命也应有尽有:郊狼、蝴蝶、乌龟、秃鹫,还有蛇、蓝鸟、野牛和草原狗。



来到南达州,最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印第安人。他们是北美大陆的"第一居民"。距今2万5千年,他们从西伯利亚经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逐步向南迁徙,慢慢遍布北美大陆和西印度群岛,印第安人属于蒙古人种美洲支系。



南北达科他的州名本身就带有印第安的痕迹:Dakota, Lakota, or Nakota,在今天看来,都是对印第安人的称呼,三个词表达同一个意思:友好之人。一般讲,顶着这三个名称的印第安人分别属于7个部落,讲三种同属一种语言的达科他方言。



18世纪来的法国人管他们叫做"Sioux苏人",意为"蛇"和"敌人"。后来的欧洲探险者和商人也都称他们是"苏人",再后来南达州的拓荒者也沿用了这一称呼。目前,南达州最大的城市就被称为"苏人瀑布城"。



独立战争期间,印第安人与英国人同盟,也许在这里,"远交近攻"是最好的解释。再说,最初英国殖民者来到北美,获得过印第安人的帮助,所以有“感恩节”Thanksgiving :印第安人帮助英国白人适应陌生环境,克服困难,生存下来。英国白人从印第安人那里学会了栽种农作物,开垦荒地,采集狩猎和捕鱼。



印第安人助白的故事发生在1607年。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首批来到詹姆斯镇的144名英国白人食物,帮助他们建立了"堡垒"。



美国人打败了英国人和印第安人后,开始西部扩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西进"或者"西部大开发"。印第安人成为必然的受害者。1803年,杰斐逊总统从法国人手中购进路易斯安那,计划将东部印第安人迁到密西西比河以西。



可以说,美国的开拓、独立、发展和壮大是以印第安人被压迫被剥夺作为代价的。美国的一步步西移意味着印第安人一步步走向衰落,走向瓦解。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曾是美洲大陆第一居民的印第安人最终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存身之地、变得一无所有,被圈在别人划定的保留地里,靠联邦政府的救济过活,成为美国福利制度的"首批受益者"。



白人在美国的西进运动中屠杀印第安人,这种大屠杀的结果从几个数字就可以看出来:在西方白人来到美洲大陆之前,美洲大陆居住有8000万印第安人,其中属于美国的区域有1000余万印第安人,而如今生活在整个美洲的印第安人不超过400万,在美国的纯种印第安人仅剩20万(不包括印白混血)。



有屠杀就有反抗。历史上,苏族印第安人也有局部胜利的时候,在我们面前的这块热土上,人们讲的最多的,是十九世纪中期乔治-卡斯特将军指挥的一场以惨败和自亡为结局的战斗,而其失败的原因至今依然未有令人信服的说明。



1876年,乔治-卡斯特带领256名美国战士,和苏族、夏安族,以及阿拉巴霍族的印第安勇士展开了战斗。卡斯特本来希望能残杀几个印第安人,但恰恰相反。他的士兵成了屠杀的对象。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卡斯特将军的最后一役。



当身穿铮亮的靴子和紧身裤的卡斯特将军发现苏族人时,他很肯定,他有足够的优势赢得这一战。他召集了距离最近的一队士兵,立刻发动了攻击。卡斯特没有意识到敌军的人数足足比他们多出了两倍。他应该等着其余的士兵赶来,再发起进攻。



卡斯特让士兵射杀了自己的马匹,把马的尸体当作掩体,这样他们又失去了逃跑的工具(背水一战吗?不得而知)。苏族印第安人在"疯马"(苏族首领)的领导下把他们杀了个片甲不留。卡斯特将军被击中了头部和心脏而死亡。



历史上,曾经遭遇过百年大屠杀的印第安人并未灭绝。1934年的《印第安人重新组织法》施行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195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政策以及社会上对民权的关心,印第安人成立了许多组织,引起全美关注他们的生存问题。



在我们即将探访的总统山旁边,就有一个印第安人为纪念自己的领袖疯马而修建的纪念地,疯马的头像要大过美国总统的头像数倍之多。尽管不用政府的一分洋钱,修了60年还未完工,但印第安人的傲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晚,直接开赴拉皮德城,该城距离总统山16英里。



地图与攻略将出现在《黑山行之末篇—在路上》。


【瀚林智库 大罗杰】作者简介



Roger,大罗杰,瀚林智库专家,《Roger观世界》专栏作家。上世纪70-80年代在大学读书和教书,90年代起受聘担任全球500强企业职业经理人,直至退休。

退休后,Roger开始在国内外行走,或旅居或旅游。他爱旅游,爱摄影。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摄影记录风光。他用心去发现和体验生活和旅游的点点滴滴,用故事来讲述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与历史对话,以美文会佳友,Roger迄今已撰写数百篇美文,让读者伴随他的脚步,一起观世界。

《Roger观世界》专栏,作品详见:www.hanlinglobal.com。


【版权声明】

本图文版权归作者。本网站仅提供资料发布,主要用于信息分享和学习交流。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权后合法使用。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