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山庄-旺斯的圣保罗

2025-01-06 14:58 作者 | 瀚林智库 大罗杰Roger
二维码


这里是“蔚蓝海岸边的小蒙马特”,一个画家扎堆进行创作和交流的地方。

上世纪初,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和夏加尔.....诸多艺术家活跃在这个中世纪的古山村,我呢只记住了这几个名字。



“旺斯的圣保罗”山村距离尼斯几十公里,曾经属于王侯之家,据说16世纪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为其加固了防御工事,建造了坚固的城墙和城门,用来抵御外敌侵扰。



圣保罗是谁呀?他不是耶稣的哥们儿吗?对了,正是他,圣徒保罗,死后被称作“圣保罗”。伦敦7世纪建造的大教堂是为他,旺斯山村12世纪的教堂也由他署名。



圣徒保罗比耶稣年轻,他是基督教最重要的先驱。在所有基督教作家和思想家中,他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举足轻重,千古犹存。

此图:这是旺斯山门、城门和进村之门。



“金鸽子”客栈富有传奇:当年艺术家们喜欢或聚或住在这里,它原名“鲁滨逊”,东家保罗-鲁斯本人是一个画家和艺术爱好者。他和太太提提娜-鲁斯喜欢与画家、诗人和作家交朋友。他们还是伯乐,很多后来蜚声世界的艺术家在出名前,特别是生活窘迫的时候获得过夫妇俩的帮助。以他们这个艺术之家为中心,旺斯山村在二战前就开始以“小蒙马特”闻名。

今天的“金鸽子”作为客栈一房难求,正在情理之中。



在我们所熟悉的几位光顾过这里的艺术家中,保罗-高更(1848-1903)年龄最大,与后边三位不是一个辈份。



高更最著名的画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整幅作品展现了人类从生到死的三部曲,这是些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裸体形象。右边一个新生婴儿,象征人类诞生;中间一个采摘苹果的青年,寓示人类的生存发展;左边一个老妇,代表人类难逃的生命终结。画中大部分人物肌肤色彩鲜亮。

画作有太多令人迷惑的形象,人们观赏时能够感受到一股神秘,其中蕴含的哲理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高更一生传奇:年轻时当过水手,周游世界。后来从事证券交易工作,异常成功,于是娶妻生子,幸福地生活,此时他开始进行绘画创作和收藏。但他厌倦文明世界的欺骗和狡诈,意欲回到人类淳朴、自然的幼年状态。为此,他放弃了已经拥有的一切,两度到太平洋南部的大溪地进行艺术创作和定居。在岛上,他的生活贫困潦倒,又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当听到说自己最爱的小女儿死亡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服毒自杀,想彻底结束自己的生命,未遂。这次事件后,他又投入到了空前高涨的艺术创作中,1897年,高更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完成了《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幅画作。

高更认为,绘画的本质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而艺术就是他所向往的某种生活方式。他的绘画风格和绘画形式,均摆脱了精神束缚,贯穿着神秘、原始、象征、主观的绘画理念。他从原始艺术和传统艺术中获取灵感,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神秘感。他那粗犷、有力的绘画风格,以构思大胆、线条单纯、纯真净美而又色彩鲜明、具有很强装饰构图而震撼心灵。他一贯追求形态和色彩的主观夸张,对后世艺术家很有影响,也为各种原始艺术和象征艺术开拓了道路。



高更与梵高有过一段又打又闹的友情。高更对梵高说:“你只看到我的疯癫,却看不到我的深情”,可能吧。是啊,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疯狂情侣能够做的事,他俩都做过。作为艺术大师,高更与梵高都那么尖锐,又都那么敏感。后来,梵高割掉自己的耳朵,过度地燃烧了自己的生命走向死亡。而高更则用一束向日葵祭奠,绽放于热烈的等待,凋零于无尽的思念……



高更的经历启发了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1919年他以高更的生平为素材,创作并发表了《月亮与六便士》。小说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魔艺术,抛妻弃子,绝弃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毛姆借小说告诉读者。



亨利-马蒂斯(1869-1954)在旺斯山村生活了5年,他后来死在了附近。晚年他身体不好,感觉地中海气候更适合他。

马蒂斯受到高更的影响。他欣赏高更的作品,后者提示他采取一种装饰风格,用弯弯曲曲的线条分隔的平面色彩,来解决线条与色彩的冲突。



《生活的欢乐》是马蒂斯绘画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创作于1905至1906年间,现存于美国宾州巴尼斯基金会。油画中平涂的色彩,弯曲起伏的线条,原始拙趣的人体造型,这些都显示出高更的影响。甚至画中的主题——人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状态,也让人联想到高更在大溪地所向往的原始生活。其实,这幅油画源于马蒂斯1905年夏季在西班牙客尼欧渔村的生活经历。同时也与萦绕于欧洲人头脑的,摆脱尘世丑恶与烦恼的神秘乐园——阿尔卡迪亚乐土的古老梦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舞蹈》创作于1909-1910年,马蒂斯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蔚蓝海岸的天空,人物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 四肢疯狂舞动。

艺术家以视觉艺术的方式表现人间天堂或黄金时代的概念,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马蒂斯画中围成圈的舞蹈者可以在卡拉奇的《黄金时代的爱》(1589-1595)以及安格尔《黄金时代》(1862)等作品中见到。尽管马蒂斯总是以西方古老的主题为素材,但他的灵感却更多来源于东方艺术。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人,却在法国度过了他的大半生,法国是他的第二故乡。他1904年移居巴黎,居住42年,1946年去了南法地中海城市,在嘎纳、安蒂博和旺斯山村进行旅游创作。1947年春,他在安蒂博附近的小山上发现了瓦洛里,决定在那里居住,并开始学习制陶艺术,直到他的生命走到尽头。



毕加索多产,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其中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1999年12月,法国曾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毕加索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画家之首。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来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艺术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毕加索无疑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当代西方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



马克-夏加尔(1887-1985)是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之外的牧歌作者,他与旺斯山村交往最深。



夏加尔的画呈现梦幻、其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使他成为人们所说的“超现实派”,这个“超现实”的词汇专为他而生。夏加尔描绘绿牛、飞马,和各种浪漫爱侣,具有同时向左和向右的两幅面孔,或倒立或飞走的头颅、还有中世纪的雕塑。



出生于白俄罗斯的夏加尔深受法国艺术的影响,二战中的1941年,他决定应纽约现代艺术馆的邀请从法国前往美国。他在美国痛苦地关注着欧洲发生的事件,在看到与自己同种族的犹太人遭受迫害时,发声呐喊,此时,他的画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44年9月,其妻帕拉·夏加尔去世。于是,对过去的和更遥远时期的强烈回忆开始贯穿他的奇异作品,他自己似乎变成了画中人物,以异乎寻常的熟巧超越生活。他完成了从1937年就开始创作的名为《在她周围》的大型作品,此时,回忆妻子帕拉是他专注的的题材。



1947年,他重回法国定居,从1949年起,他就住在旺斯山村,一住几十年。他在这里开始创作一系列新的油画,均以过去的经历为基础,让各种景色充满神奇的回忆。研究超现实主义的著名作家安德烈·布雷东指出:从1911年起,夏加尔的艺术便摆脱了形貌成分和规律的羁绊。1985年3月28日,夏加尔在旺斯山村去世。


夏加尔作品中很多对旺斯山村的描绘:依偎在一起的爱人,自由飞翔的鸟儿,和一丛丛飘荡在山村城墙上空的花朵……作为现代绘画史上的伟人,他最后的一个动作,就是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旺斯山村。

“马蒂斯死后, 夏加尔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艺术家。”毕加索曾这样讲。



看得出来,这些艺术家,与诸多其他我们没有点名的艺术家,都能够在地中海温暖的怀抱中找到自己的需要;也能够从旺斯山村获得自己的灵感,他们多从超现实的艺术冲动出发,完成自己现代风格的作品。



今天,“金鸽子”继续履行着它客栈的职能,而当年“沙中识金”的伯乐慧眼则交给了马格基金会。后者在旺斯山村建起了艺术基金会和博物馆。

马格基金会应该是“鲁滨逊”或“金鸽子”伯乐精神的延伸,当初基金会投资人艾梅-马格就是在这家客栈与艺术名家们结交的。



如果追溯到1953年,我们会发现基金会的创建缘由。那年,艾梅-马格夫妇11岁的儿子去世了。为了排解忧伤,他们听从友人的建议去美国旅行散心。在美国逗留的两年中,他们拜访了很多艺术基金会,慢慢萌生了修建一座他们自己的基金会博物馆的念头,用以陈列他们私人收藏的艺术品,同时为艺术家朋友们提供一个创作和交流的平台。马格基金会博物馆应运而生,馆址就选在旺斯山村的山坡上。

博物馆收藏了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近代艺术作品和当代艺术家的绘画、雕塑作品,有米罗、布拉克、夏加尔、马斯蒂、卡尔达、贾科梅蒂等人的作品。



旺斯山村深得艺术家们的喜爱,因为他们发现,由于旺斯山村高居山顶,从天堂泻入人间的阳光,能够覆盖到山村里的每一间房、每一棵树、每一口井,并在它们身后留下或长或短的阴影,这本身就是一幅幅不可多得的风景油画。



春夏两季旺斯山村花繁锦簇,攀藤和爬墙虎铺满了墙壁,色彩星星点点却又层层交织,无论是玫瑰色、杏黄色、琥珀色,还是胭脂色、绛紫色、抑或是赭赤色,间或有茎叶的油绿和青碧穿插其间,历史厚重感被一抹抹盎然的生机晕染出特有的风情。



到了秋冬季,虽然枯藤取代了油绿的爬墙虎,但萧瑟并没有改变山村的情调,反而增添了些许温馨色调。这里不愧是艺术之乡,即使这会儿,也没有萧条忧伤的寂寞,山民们的用心设计使山村一年四季洋溢着惊喜与魅力。



山村本身没有太多故事,与南法大多数其他乡村一样,建于中世纪;13世纪到16世纪供王侯贵族驻守和享用;16世纪在法国与意大利诸领主的战争中,山村2次被入侵,于是有了今日所见的山村要塞外观。此后山村逐渐走向平民。这里可贵的是,五六百年过去,山村完整保留了中世纪时期的模样,岁月倏忽,斗转星移,但山村的楚楚风貌依然。



沿山村的古罗马大道行进,主街上可以看到一座座横跨街道的特色廊桥,和一个建造于十九世纪中期的喷泉。



这门山炮以弗朗索瓦一世麾下一名海军上校的名字命名——拉康炮,1544年曾在与查理五世的战争中使用过。旺斯山村的防御工事还包括一个14世纪的塔楼和一道中世纪的城墙。



远处即可瞥见的教堂大钟铸于15世纪,以不时鸣响提醒人们,天底下还有“时间”这回事情,而教堂旁的城堡主塔建于12世纪,如今是村公所。



夏加尔曾在村门口建造了一所名叫“大山丘”的房子,为了方便他在此作画,当时尽管他年逾80岁,他接到的订单仍然络绎不绝。



据说,这里许多建筑物被列入历史名胜古迹,旺斯山村每年有250万观光客到访。

艺术家纷纷来到这里追逐光线的变化,捕捉色彩和阴影,他们选择这里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时至今日,山村的性格也几乎完全被这些艺术家们改变。这要感谢毕加索们和夏加尔们,感谢一切曾落脚于此地的艺术家们,他们在这里的逗留和活动变成了埋进历史的宝藏,也为山村增添了艺术气息,使这个南法山村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之乡。



而对于一般游客而言,山村蜿蜒起伏、满是故事的宽窄街巷、随形就势的石质民居、阳光下枝繁叶茂的老梧桐树和地中海多见的橄榄树,这一切强烈吸引着他们来到此地。



再说旺斯山村还有那么多今天作为保留节目的各类艺术展览、古典和现代音乐演奏会......

和旺斯山村由来已久,很受当地居民追捧的的滚球戏。



圣乔治节在传统上是一个春季节日,人们穿过火盆,以表示灵魂被火焰净化。这让我想起,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异曲同工。



都说欧洲历史人文和迷人的景致是藏在山村深处的,在这里你能够孜孜探求流淌着的欧洲生活的真谛。



极目远眺,7千米外就是蔚蓝的地中海了,在这里,古老的安提布港、连绵的阿尔卑斯群山以及雄伟的埃斯泰雷尔高原,美景不断......



绝对的,古村天生的律动和神秘、山村的巍峨气势、幽寂浪漫的气息、眺山望海的放旷视野,若与艺术家们流光溢彩的灵感画作浑然一体,如梦如幻,要想不迷人不醉人,都难。



说不准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北京的宋庄,还有门头沟画家村,或者曾经的圆明园画家村,都是旺斯山村在中国的克隆版本呢!



既然来到画家村,那就买点什么吧!从旺斯山村60-70家画廊当中,我选择了“赞特慢”画廊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与我同名,也叫“罗杰”,姓博佐纳罗,1944年出生在法国北部的寇德雷,他自幼才华横溢,还在接受正规训练之前就能够无师自通地画出令人赞赏的作品了,时年13岁。他后期的的作品广受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的艺术爱好者的欢迎,从今天开始,由于我的买进,他的主顾名单上便添加了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这个国名。


【瀚林智库 大罗杰】作者简介



Roger,大罗杰,瀚林智库专家,《Roger观世界》专栏作家。上世纪70-80年代在大学读书和教书,90年代起受聘担任全球500强企业职业经理人,直至退休。

退休后,Roger开始在国内外行走,或旅居或旅游。他爱旅游,爱摄影。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摄影记录风光。他用心去发现和体验生活和旅游的点点滴滴,用故事来讲述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与历史对话,以美文会佳友,Roger迄今已撰写数百篇美文,让读者伴随他的脚步,一起观世界。

《Roger观世界》专栏,作品详见:www.hanlinglobal.com。


【版权声明】

本图文版权归作者。本网站仅提供资料发布,主要用于信息分享和学习交流。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权后合法使用。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