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温莎古堡

2023-01-25 10:36 汇编:大罗杰 Roger
二维码

“温莎”(Windsor)是什么?从历史纵向看,它首先是个镇,在泰晤士河畔,开埠最早,有了镇子之后才有了温莎城堡,有王室居于其间,“温莎王朝”称谓因此而生。原本这一代英王的姓氏带有德味,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Saxe-CoburgandGotha,一战大英与德国交战,王室的德味姓氏令大英国民不满。时任国王的乔治五世顺应民意,于1917年7月17日颁布枢密院御令,改名“温莎”,于是,去年故去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成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AlexandraMaryWinsor),而伊丽莎白二世的所有男性子孙均为“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


罗杰1.jpg

温莎古堡风貌(图片:源引百度百科)


温莎堡堪比大英王冠上的“明珠”。我给温堡总结了五个“最”:最古老、最迷人、最有趣、最牛X、最英国!

温堡“最古老”。古堡的千年史始于公元1070年。那年,诺曼征服者威廉为巩固伦敦以西的防御,选择在泰晤士河河畔地势较高的地方,以土垒为主要材料建造城堡,它是威廉和诺曼人在大英最早建造的9个城堡之一,比18世纪初才开建的大英王宫白金汉宫早了600多年。温堡经过后世君王亨利二世和爱德华三世等不断改建,变成为坚固的军事要塞,逐渐展露出英国王室的权威。直到18-19世纪,经过乔治四世的大规模改建,基本完成了现在地板面积占地45000平方米的规模。

温堡“最迷人”。特别是迷住了大英最近的两任君主,他们喜欢温堡胜过白金汉宫。伊丽莎白二世在她1952年登基成为英王后,决定将温堡作为她的主要休养之地。她把温堡内自从玛莉王后以来就没有人居住的私人套房整修一新,并做了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安排,然后与菲利普亲王带着他们的两个小孩住了进去。

现任英王查尔斯三世(CharlesIII)还在做王储的时候就对BBC说过,一旦他登基,将会把王室官邸从白金汉宫迁移到温堡。这则报道当时的推断:“查尔斯王子试图从白金汉宫的传统王室得到更多的独立性”。不管刚刚上位的查尔斯三世即将做出何种选择,他与王室家庭的其他成员对于温堡的厚爱显而易见。

痴迷温堡是有遗传成分的:伊丽莎白二世的父母乔治六世夫妇就特别喜欢住在温堡,而且二战中,温堡护驾有功,是保护他们及其女儿的坚强堡垒。这段时间国王与妻子每天驾车往返于伦敦与温堡间,无论情况多么紧张,他们每晚必回温堡休息。当然,为了激励士气,官方报道仍说乔治六世国王全天居住在白金汉宫。实际上,国王一家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才离开温堡。我想,名义上温堡是王室周末休息之地,实际上,对于国王一家来说,这里才是“王者之家”,才有“家”的味道。我在里边参观,看着房间摆设和展现主人爱好的各种物件,我能感觉到“家”的温馨。

温堡“最有趣”。莎士比亚那部发行于1602年的轻喜剧《温莎的风流妇人》(TheMerryWivesofWindsor),首演就在温堡,使之有趣而又时尚。当然,剧中的温莎镇,其原型不是比温堡还早的温莎镇,而是莎翁自家的镇子-特莱福镇(Stratford-upon-Avon),这个镇子也是我在大英参观考察时的一个重点,将于后篇专述。

人们对于温堡的兴趣,还来自“情迷温堡”的爱德华八世(1894-1972)“不爱江山爱美人”的lovestory。温堡见证了爱德华八世和沃里斯-辛普森夫人(MmeWallisSimpson)的初次见面,这位当时的国王和未来的“温莎公爵”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结过两次婚的辛夫人。为了她,男主放弃王位,不惜一切代价地将艳遇变成真婚。令人感叹,也令人感动。


罗杰2.jpg

爱德华八世和沃里斯-辛普森夫人(图片:源引腾讯网)


辛夫人两次离婚又是美国平民的背景,是传统的大英王室绝对不能接受的。最后迫于王室压力,一心要与自己钟情之人长相厮守的爱德华八世不得不于1936年12月还未完成即位仪式之际,便宣布退位,携妻离英,从此再没能踏上大英土地。尽管生活难免困窘,温莎公爵夫妇一直鹈鲽情深,直至1972年公爵辞世,他的灵柩才被允许运回祖国,安葬于此。多年后辛夫人在法国辞世后,遗体也被运回温莎,葬礼按照王室成员的标准举行,与公爵合葬。

再添一份趣味:正因为“情鬼难分”,情不可控,鬼亦然,所以温堡被鬼魂缭绕早已不是新鲜事。在这样一个古为今用的千年古堡,久居于此不撞见鬼,那才真“见鬼”呢!你若曾经有机会询问已故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会告诉你,她就在温莎古堡与前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邂逅过,当时她被吓得魂飞胆丧。无独有偶,温莎古堡的卫兵也曾报告说,经常看到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古堡图书室附近闲逛。据英国《每日快报》报道,她的鬼魂出现之前,最先听到的总是高跟鞋的响声,令人毛骨悚然。

所以温堡不能没有鬼,请看这张拼图:三位英王,从左到右依次为: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亨利八世(1491-1547)和乔治三世(1738-1820),三人生前没少折腾事,他们死后,更是阴魂不散,经久不衰。


罗杰3.jpg


伊丽莎白一世功勋卓著,终生未嫁;亨利八世娶了是是非非的6个老婆;事业有成的乔治三世却在晚年疯了,被关并死在古堡内,死前他一个人喃喃自语58个小时。

传闻亨利八世在古堡出现后便穿墙消失了,而他一个被斩首的妻子安妮-博林则被发现在城堡窗外哭泣。另有多个目击者看到过乔治三世国王在古堡内四处飘行。BBC的伯克夏尔Berkshire就曾说过,他看到乔治三世“透过关押过他的那个房间窗户向内张望”,也有人说他曾出现在某某卧室内。

而到目前为止,温堡总共报告过25个鬼魂,其中讲得最多的是这位长着鹿角的赫恩(Herne),他原本是理查二世(1367-1399)时期温堡的户外总管,曾经用自己头上的鹿角治好了国王的猎伤,因此受到奖励,也因此遭人嫉恨和使坏,被控盗窃与施用魔法,他被解聘后感到冤枉而上吊自杀。据说赫恩死后温园没了麋鹿,却有了赫恩游荡的鬼魂。莎翁戏剧《温莎的风流妇人》就曾提到赫恩。鬼故事从来都是媒体津津乐道的,BBC曾在2005年12月10日发表过一篇细数温莎古堡鬼魂的报道。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鬼魂不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从古堡的布局说起。整个温堡分为上区、中区和下区,这是18世纪初期修建成的面貌,当时英国国王是汉诺威王朝第一代国王乔治一世,从此温堡除了作为英国王室居住之地,还是英王的墓陵之地。从乔治一世开始,后面的乔治二世、乔治三世、乔治四世、威廉四世、维多利亚一世(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加上最近下葬的伊丽莎白二世,总共11代国王,全部都安葬在温堡内。


罗杰4.jpg

伊丽莎白二世(图片:国家地理中文网)


上区属于王家私宅,另有14世纪的法庭和滑铁卢厅(Waterloo)与圣乔治大厅。圣乔治大厅是一个巨大的房间,天花板上镶满了过去的纹章与现在的嘉德勋章。上区还有女王交谊厅和玛丽王后的玩偶屋。玛丽的玩偶屋超酷,因为她喜欢各种模型,她那间巨大的玩偶屋,包括室内家具与画像均是由英国著名的埃德温-鲁琴斯爵士(SirEdwinL.Lutyens)设计的。交易厅是英国王室举办重大国务活动的地方,当年莎翁的《温莎的风流妇人》的演出就在这个大厅。

中区最明显的标志是玫瑰花园围绕的圆塔(roundtower)。它最初是由木材建造,到了1170年亨利二世改以石材重建。1660年以前,圆塔是关押王室政敌的监狱,现在主要用来保存王室文献和摄影收藏。正是圆塔将城堡分割成上区及下区,而且,每当女王来住时,大英王旗就在这个温堡C位升起。

下区主要有圣乔治礼拜堂(St.-GeorgeChapel)和爱伯特纪念礼拜堂(AlbertChapel)等建筑。圣乔治礼拜堂是温堡的建筑经典,以其细致艳丽的彩绘玻璃著称,我们所说的11代英王即埋葬于此。爱伯特纪念礼拜堂紧邻圣乔治礼拜堂。爱伯特礼拜堂初建于1240年,原为晚期垂直式样的哥特式礼拜堂,后来在1863年改建为纪念爱伯特王子的礼拜堂。这样说来,温堡既是阳宅,又是阴宅,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鬼魂常现的现象了,西方人可能不在乎,但层出不穷的麻烦,是不争的事实。虽然,鬼魂的出现,不一定就对应了下葬在此的君王,但是,就连英格兰的保护神“圣乔治”也都未能成功地“封控”他们……


温堡处处是宝,其价值无可估量,所以“最牛X”。


罗杰5.jpg


现有王室成员存放在古堡的珍宝,能够把其他古堡的藏品甩出几条街,其中不乏达•芬奇、鲁本斯、伦勃朗等大师的艺术作品,还有流传自中世纪的家具和装饰,可以说,古堡每间房都是一座小型的艺术展室。可贵的是,现在温堡中多数大厅已经对外开放。当然,也有少许陈列着王室过于珍贵文物的房间,例如王室侍从厅,仍不能参观,我询问管理人员,秘而不展的是哪一类文物?回答颇有针对性,说:好比有慈禧太后赠送给维多利亚女王的条幅,以及1947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与菲利普亲王结婚时,中国时任云南省主席赠送的画卷等,诸如此类……

再一个“最牛X”的地方,是温堡的坚固性与修缮费用的合理性,虽是千年古堡,历经王室变迁、军事冲突以及自然灾害,但却能傲然挺立至今。温堡也经历过火灾,我们知道的最近的,据说也是最大的一次火灾,发生在1992年10月20日。火从女王的私人礼拜堂蔓延开来,持续15小时,烧毁了9间主要的国家外事大厅,过火面积达温堡整体面积的15%,约9,000平方米。此后,温堡花费5年时间重建,总成本为3,700万英镑,均为保险理赔和捐款,而没有让纳税人承担修缮费用。


罗杰6.jpg

温莎古堡失火(图片:源引百度百科)


说到“最英国”,非温堡的英式大花园莫属。温堡向南是一个占地5千多英亩的温莎公园,它曾经是王室的狩猎苑。花园内多有自然景观,少见人工建筑,这里处处是静寂绿地和森林,一些小动物穿梭其间,十分惬意。园中有一条向南的林荫道,连接着著名的阿斯科特赛马场,每年为期四天的王宫赛马会在这里举办。


罗杰7.jpg

温莎大公园(图片:源引 travel.qunar.com)


再一个“最英国”的是温堡所代表的、虽有争议但长存千年的大英君主体制,令其“日不落”和“王权在上”。其盛世时的3,4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土,比中国当时最大时的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土还大了近3倍,至今不列颠和英联邦国家的国民还会“臣服”英王陛下。温堡是这一切的见证,也是这一切的发端。自此,契约和法律开始成为现代社会的构架基础。


罗杰8.jpg


温莎镇上的《大宪章》纪念碑亭(MagnaCartaMonument),碑上铭文:纪念《大宪章》,为“自由受庇于法律的象征”,美国律师捐建。《大宪章》开创了“王在法下”传统,启发了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政治理念:财产权是个人(尤其是穷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神圣不可侵犯;在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律法才是国王;将权力关进制度和律法的笼子里,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

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贵族联军击败,被迫在《大宪章》上按下印章,承诺“国王不得向国民随意征税”,尽管国王事后以“城下之盟”的理由抵赖,但他和他的后代却始终不敢完全撕毁这份合约。800多年过去了,《大宪章》中的很多条款仍然有效。


罗杰9.jpg

1215年,金雀花王朝国王约翰王签署《大宪章》,大英图书馆馆藏文件


《大宪章》的原始初本以鞣酸铁墨水用中古拉丁文写在羊皮纸上,使用了当时标准的缩略语,经由约翰王国玺认证,火漆封印历经数世纪已不复存在。该原始初本现藏于大英图书馆。此后,大宪章的文本经过1216和1217年的两次修改,据说,现藏于赫里福德大教堂的《大宪章》抄本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1217年版之一。现今1215年版的《大宪章》还保留有4份,1216年版则只保留有一份。

《大宪章》就像我们看到的温堡一样,虽古犹新,直至今日,谁也无法否认这一古老的封建文书作为标志性文件对后世所起到的巨大的指导性作用。在它之后,美国有《独立宣言》,法国有《人权宣言》,人类文明由此走入了新的时代。英国人的创新让我们今天看到了什么是现代文明应有的形象,虽然,时过近千年,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并不能做到“法在上王在下”,还能见到很多强权政治恣意践踏文明的现象。


虚君共和

大英的这种制度是逐渐发展成熟的,它始于《大宪章》,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那时英王依然享有超大的王家特权,例如他可以通过任命内阁大臣,来操纵议会的立法日程。再比如他有向其他国家或宣战或媾和的权力,当然还有赦免和封爵的权力。这些权力直到18世纪和19世纪才逐渐缩小,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晚期,演化成“虚君制”,英王代表“权威”,议会和政府组成“权力”,这种权威和权力的分割,被梁启超称作“虚君共和”。

而且,人们的认知也是逐步发展形成的,经历各种政治实践的磨练和检验。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了议会和君主之间的权力分配,包括王室不能干预法律的制定,必须定期召开议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可以随便干涉或逮捕普通民众,没有经过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等等。几个世纪以来,议会一直在限制英王的权力,并且以“远离政治”这条原则来指导现代君主。长期以来,各路政治势力发现,让世袭的英国王室继续发挥上述种种功能,相比于另起炉灶搞一套新班子,于国于己都要稳妥而有利得多。

历史上的正反两个范例证明了君王制存在的意义。

正例是大英君王的存在有利于“维稳”。我们回过头来看《大宪章》颁布之后这800余年的大英历史,之前,从蛮荒时代到16世纪,大英一直是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16-17世纪后的三四百年间,大英没有出现过一次严重的宪政危机,没有发生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大动荡,也没有经历过政变或是军队掌权,大英可以说是欧洲最稳定的国家。你说是社会走向成熟也未尝不可,但这种稳定能够维系到今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的立宪君主制,为大英局势数百年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反例则是英国历史上短暂废除君主制的那十年共和时期。17世纪上叶,军事强人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Cromwell)杀了英王查理一世,废除议会上下两院,自封护国公,成为独裁者,这时候英国一众老少发现,情况比君王时期更糟!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大英各种反对力量聚集起来,特别是当初反国王的势力在力推恢复君主制,把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迎了回来。


罗杰10.jpg

查理二世(图片源于百度百科)


96岁的伊丽莎白女王驾鹤西去,留给人世间一个慈祥可亲的老奶奶形象。她和她生前所代表的大英帝国,成为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文明的象征。

作为不列颠土地上现代文明象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千年古堡温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奇迹。


2023年1月25日修改于京华


【瀚林智库 大罗杰】作者简介


罗杰11.jpg


Roger,大罗杰,瀚林智库专家,《Roger观世界》专栏作家。上世纪70-80年代在大学读书和教书,90年代起受聘担任全球500强企业职业经理人,直至退休。

退休后,Roger开始在国内外行走,或旅居或旅游。他爱旅游,爱摄影。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摄影记录风光。他用心去发现和体验生活和旅游的点点滴滴,用故事来讲述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与历史对话,以美文会佳友,Roger迄今已撰写数百篇“美篇”美文,让读者伴随他的脚步,一起观世界。

《Roger观世界》专栏,作品详见:www.hanlinglobal.com。


责任编辑:孙畅,审校:千然


【版权声明】

本文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图片引自国家地理中文网、百度百科、腾讯、知乎、去哪儿网等网站图片,感谢源引网站和原作者贡献!侵删。本网站仅提供资料储存平台,主要用于信息分享和交流,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权后合法使用。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